第四十四章 快尝尝

过了个春节,萧雨的感冒也跟着好的差不多。大概是因为古先生的中药,药效极好,所以萧雨和苏二二不过是病了三天就好了。

病好后的萧雨和苏二二第一时间就是去抱着三个孩子好好地亲一番。

瞧着两个依次抱着孩子们小手亲个不停地两个人,古先生嫌弃的翻了个白眼。

“真是没出息。”这两个人的模样,恨不得在孩子们身上咬一口一般。好在两个人还算是有分寸的,并没有做太过分的事情。

虽然两个人如今看起来是感冒好了,但是谁也不敢拿几个孩子冒险,毕竟他们现在还很脆弱。

而且什么医生的萧雨看过很多对于不能亲吻婴儿脸颊的资料。

研究表明,婴幼儿的抵抗力比较差,家长在亲吻宝宝的过程中,容易将细菌病毒经过口腔或者是呼吸等传染给小宝宝,增加宝宝患病的几率,特别是经过唾液传染的传染病。

其次和,小宝宝的脸颊部位脂肪垫非常丰满,肌肉张力低,如果经常被成人亲吻,甚至用手去拧的话,容易造成局部组织和血管神经受到机械性的损伤。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宝宝的两颊部位有一对分泌唾液的腮腺与腮腺管连接。宝宝的年龄小,腮腺发育不健全,肌肉缺乏张力,腮腺管弹性比较差,管口儿的肌肉比较薄,如果经常亲吻的话容易造成血管神经,腮腺,支气管壁的损伤,让肌张力下降,容易让小宝宝出现流口水或是口腔内细菌进入腮腺管,容易身陷感染等。

“师傅,你根本不懂我们的心情。”给女儿做了个鬼脸,萧雨逗得她呵呵直笑。

无奈摇着头,古先生说:“这模样,为师感觉甚是丢人。”玩笑话罢了。

因为两个人的身体已经被允许照顾孩子,古先生也就做了甩手掌柜。毕竟年纪大了,让他照顾三个机灵活泼的小孩子,他也感觉吃力。

几天之后就是元宵节,古先生的子女们突然给他打电话让他回去过元宵节。

过年的时候因为子女们并没有来看他,古先生的心里也很不舒服。

虽然说在国人的传统意识中,只要是正月十五还没过,那年就不算是过完,但是很春节这个家人团聚的时间相比,还是不同。

“我不回去,你们死心好了。”电话的另一头,似乎他的儿女们已经在希望他老人家能回去。但古先生不仅仅是个坏老头,还是个倔老头。

几个臭小子一边让自己回家,还一边惹自己生气。连来看看他这个老头子都不愿意,竟然一个电话就想把他打发了。越想越气,古先生索性直接挂了电话。

“师傅,你怎么气呼呼的,谁惹您了。”萧雨正巧来送给古先生的甜品。瞧着他此时的模样,心里纳闷。

屋子里环视了一圈发现不像是有人来的痕迹,再看看被摔在桌子上的手机,萧雨明白应该是什么人给他打了电话才让他这么生气的。

“哼,还能是谁,家里的臭小子们呗。”这也是古先生为数很少的,在萧雨面前提起家里人。

看起来很疲惫的叹了口气,古先生又对萧雨说:“说什么让我回家,一家人团圆。早管着干嘛了,春节的时候怎么不来接我回去。一点诚意都没有,真是白养他们一场。”

听着贾先生的话,语气里颇有几分伤感。突然不知道该怎么回话,萧雨坐在了古先生的侧边。

好在他虽然生气,但是跟孩子们吵了一架之后也就气消了大半。

因为发生了这件事情,萧雨决定今年元宵节带着孩子和苏二二来古先生家里过。

回家跟苏二二说了一下今天发生的事情,苏二二也觉得虽然先生平时脾气古怪,有时也难以相处,但是心地善良,也不知道是怎么跟孩子们闹成这样的。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去他那边过好了。大家一起过节,也热闹。”苏二二拍板决定。

元宵节的前一天,两个人早早的就开始准备要过节用的东西。在古代,元宵节,又被称之为中元节。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花灯,甚至在很多地区都会有放花灯的习俗。

虽然他们几个都是成年人,但过节就是图一些节日气氛,所以苏二二和萧雨两个人一早就开始做灯笼。

忙活了的粘了几个之后,萧雨数了数地上灯笼的数量。因为除了自己家里和古先生家里要用的,她还想送邻居几个。

“你先粘着,我去做元宵。”外面不是没有做元宵的,但是萧雨还是觉得自己做的更安静,也更有过节的味道。

事实上,做元宵的馅料昨天就已经准备好了,今天只剩把它们滚起来的工作。

“去吧,我自己一个人可以。”

只是粘灯笼而已,这样的工作,苏二二还是能够胜任的。

等到把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完,时间已经不早了。萧雨赶紧先把灯笼给邻居家里送去,又和苏二二带着灯笼和元宵去了古先生家里。

这边的习俗是过节的时候要吃饺子,所以古先生,萧雨,苏二二三个人围着桌子一起准备晚上要吃的饺子。

只是三个人吃而已,并不需要包太多,所以苏二二从古先生手里拿过饺子皮说:“您去等着吃就行,我俩一会就包完了。”把古先生赶走后,两个人也加快了自己手里的动作。

虽然看起来没有外面商店里包的好看,但是胜在个大馅足。

两个锅同时开始煮,一个锅里煮着刚刚包好的饺子,一个锅里煮着早就准备好的元宵。咕嘟嘟的水开之后,又白又滚圆的饺子和汤圆便浮在了上面,甚是好看。

一人一盘子水饺和一小碗元宵。虽然元宵好吃,但这属于糯米制品,不适合多吃。尤其是晚上,很容易养成肠胃的不适应,所以每个碗里只有五六个,不多。

“师傅,您快尝尝我的手艺,看看合不合您的胃口。”出锅的第一碗元宵萧雨先端给了古先生。